2025 年 5 月 29 日 上午 7:51
首頁專家區醫療觀點免費健檢怎麼做?台灣成人預...

免費健檢怎麼做?台灣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年齡、項目與頻率總整理

放大/縮小文字

台灣公費健檢制度從1995年到2025年完整演進史!本文詳細解析四大階段變革,包含各時期適用年齡、健檢頻率、檢查項目與補助金額。從40歲限制到30歲即可使用,從基礎健檢到B肝C肝篩檢再到尿酸檢測,了解台灣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如何逐步擴大造福國人健康。

台灣成人預防保健制度的誕生與目的:誰能享有免費健康檢查?

台灣於 1995 年(民國 84 年)開始推動「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俗稱成人健檢),其目的在於因應國人健康型態轉變,及早發現中年族群常見的慢性疾病危機。

隨著傳染病死亡率降低,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三高」)和癌症等慢性疾病逐漸成為國人主要死因。這些疾病通常在早期沒有症狀,一旦出現症狀往往已嚴重影響健康,甚至導致中風、心臟病、洗腎、終生失明等後果。許多民眾常想了解:「我需要做哪些健檢項目才能及早發現這些隱藏的健康風險?」

因此政府有建立成人預防保健健檢制度的需求,希望透過定期免費健檢服務,讓國人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降低慢性病盛行率與死亡率。這項政策回應了民眾「公費健檢可以檢查哪些項目?」「我符合免費健康檢查資格嗎?」等常見疑問。

當時衛生單位規劃透過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療院所來執行此預防保健服務,由政府編列預算補助,減免民眾健檢費用。如此一來,中高年齡民眾不用額外自費,就能定期至鄰近的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進行基本健康檢查,及早掌握自身健康狀況。

這項政策在推動之前也考量到特定族群,例如原住民與小兒麻痺症倖存者,因健康風險較一般人高也被納入特別的服務對象範圍(如年齡門檻放寬,每年定期檢查)。於是對於「特殊族群的健檢頻率是否不同?」「原住民健檢福利有哪些?」等問題,政策設計者也提供了明確答案。

總體而言,實施成人預防保健制度,符合當時社會對於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及降低醫療負擔的期待。政府希望透過健檢服務強化國民的健康知能與預防保健意識,讓「有病早治、未病先防」的理念落實於中老年人的保健生活中

台灣成人預防保健政策的演進歷程

台灣的成人預防保健政策從推出至今經歷了多次重要升級與調整。每一階段的變革都針對當時的健康需求及政策目標,不斷完善服務內容與範圍。以下按時間順序整理各階段的重要變革:

1995年:成人預防保健計畫正式啟動

1995年起,衛生主管機關正式開辦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這是台灣首次針對成年人設計的公費健康檢查制度。

公費健檢年齡限制是什麼?免費健檢可以多久做一次?

服務對象為40歲以上的成人,其中40–64歲者每3年可接受1次免費健檢,65歲以上長者則每年1次。此外,考量到部分族群的健康弱勢,制度亦涵蓋55歲以上原住民及35歲以上小兒麻痺患者,這兩類對象也比照65歲長者每年享有1次健檢的服務。

免費健檢包含哪些項目?免費健檢能檢查出哪些疾病?

檢查內容在此階段以基礎項目為主,包括問診與生活習慣調查、身體檢查、生化檢驗(如血壓、空腹血糖、血脂肪、肝腎功能、尿液常規等)以及健康諮詢與衛教指導。藉由上述檢查,可針對國人常見的六大健康問題(血壓、血糖、血脂、腎功能、肝功能、體重/BMI)進行篩查,及早發現高風險個體並提供生活改善建議。

推行原因:

隨著國民平均壽命延長,中年以後慢性病盛行率升高,許多40歲以上成人罹患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卻不自知。官方統計顯示,自覺健康無虞的中年人中,有約四分之一在健檢後發現至少一項代謝異常。

因此政府希望透過40歲起的定期健檢,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特別是偏遠地區或醫療資源不足的族群(如原住民)以及幼年罹患小兒麻痺留下終身身障者,更需要密切的健康監測,因此將他們提早或加密納入服務對象,以保障其健康權益。

實施問題與因應:

制度推行初期面臨的挑戰主要在於民眾參與率偏低與醫療院所配合度。雖然政府提供免費健檢,但早年國人預防保健意識不高,加上部分在職者已由職場健檢覆蓋,導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利用率長期僅約三成左右。

為提升參與率,國民健康署等單位持續加強宣導,透過新聞稿強調定期健檢的重要性,提醒40歲以上民眾養成定期接受健檢的習慣,以及早發現隱藏的健康危機。

在哪裡可以做免費健檢?哪些醫院提供公費健康檢查?

另一方面,為了方便民眾利用健檢,政府擴大特約院所的網路。截至近期,全國約有7千家醫療院所可提供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就近預約參加。

對於就診安排,亦制定彈性措施:若民眾因生病就醫時恰符合健檢資格,醫師可在同一次就醫中順道提供預防保健服務,並分開申報預防保健費用與一般診療費用

這類做法減少民眾往返醫療院所的麻煩,同時也避免醫師因申報規則不清造成困擾。整體而言,施行初期國健署透過宣導教育與措施調整來提高服務利用率,並強調成人健檢有「預約檢查、回診看報告」兩大關鍵步驟,確保民眾不僅參與篩檢,還能返回院所了解結果並接受後續健康指導。

2011年:「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方案」啟動

公費健檢內容有什麼改變?免費健檢項目有哪些升級?

施行十多年後,政府為提高成人健檢的效益與範圍,於2011年8月推出「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方案」(民國100年起實施)。這階段在維持原有服務對象與頻率不變的前提下,新增與強化了多項檢查內容,使健檢更具預防保健價值。

主要的加值項目包括:

心理健康篩檢: 在問卷中加入2題簡易憂鬱症篩檢題目,評估受檢者最近兩週的心情狀態與做事興趣,可及早發現可能的憂鬱傾向。這是考量到現代社會壓力下,心理健康不容忽視,因此將憂鬱症篩檢納入基礎健檢。這回應了「公費健檢有包含心理健康評估嗎?」、「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憂鬱症傾向?」等心理健康相關問題。

實驗室檢查擴充: 新增 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C型肝炎抗體(anti-HCV)篩檢各1次。規定自民國55年(1966年)以後出生的民眾,在年滿45歲時可配合成人健檢免費接受一次B、C肝炎篩檢(45歲當年錯過的,日後仍可補做,但一生以一次為限)。

同時,實驗室項目還增加了腎絲球過濾率(eGFR),強化對早期腎功能異常的偵測​。透過自動計算eGFR,醫師能及早發現慢性腎臟病跡象,避免僅靠傳統腎功能指標(如血中尿素氮、肌酸酐)而錯失發覺早期腎病​。對於擔心「如何及早發現腎臟病?」「免費健檢能檢查出腎臟問題嗎?」的民眾提供了重要保障。

另外,此階段也保留了尿液蛋白篩檢,與血液生化項目相結合,更全面評估受檢者的代謝與腎臟健康​。

兩段式服務流程: 

健康加值方案強調分兩階段完成健檢。第一階段先由民眾填寫個人病史與生活習慣問卷並進行抽血、尿液等各項檢驗;第二階段則安排民眾回診,由醫師完成身體檢查、說明檢查結果,提供健康促進建議,必要時轉介進一步檢查或治療。兩階段模式有助於確保民眾了解自身檢查結果並得到專業衛教,強化健檢的後續效益。

推行原因:

「健康加值方案」的推出,主要是因應當時國人健康的新興威脅及政策目標所致。一方面,病毒性肝炎是台灣的重大公共衛生議題,約有八成的肝癌肇因於B型或C型肝炎感染。肝炎帶原者早期多無症狀,若未篩檢治療,日後可能發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因此國健署自2011年起將B、C型肝炎篩檢納入成人健檢,希望民眾能在45歲時接受一次肝炎檢查,早期發現隱性感染並透過健保及時治療。這回應了民眾常問的「為什麼要做B肝C肝檢查?」「肝炎檢查重要性是什麼?」等疑惑。

另一方面,慢性腎臟病及憂鬱症的早期防治也逐漸受到重視。統計顯示,台灣成人每10人就有1人腎功能不佳,然而傳統健檢指標對腎病早期變化不敏感;同時,國人憂鬱症盛行率提升,心理健康需及早關注。因此,新方案透過eGFR計算腎功能.以及透過簡易問卷篩查憂鬱風險,以達到「身心並重」的預防保健目的​。整體而言,這階段政策的健康加值措施,是為了擴大篩檢範圍(加入肝炎、腎病、心理篩檢)及提升健檢品質,邁向WHO強調的「疾病防治前移」目標。

實施問題與因應:

在健康加值方案實施過程中,國健署也遇到幾項挑戰(篩檢資格限制、後續轉介治療、醫師執行意願),也分別採取相應對策。

篩檢資格限制問題:

剛開始時,B、C 肝篩檢僅提供給 2011 年後滿 45 歲的民眾,這意味著實施前年齡已超過 45 歲者(多為46歲以上中老年人)無法受惠,引發公平性與覆蓋率的疑慮。

為此,國健署在累積幾年經驗與考量肝炎防治目標後,於 2020 年 9 月起擴大 B、C 肝炎篩檢年齡至 45~79 歲皆可一次終身免費篩檢,原住民提前至 40 歲~ 79 歲​。此調整讓先前錯過 45 歲門檻的年長者也能補做一次 B、C 肝檢查,大幅提高整體涵蓋率。截至 2023 年 8 月,透過成人健檢等管道累計已有超過 540 萬人次接受過 B、C 肝篩檢。

後續轉介治療問題:

篩出大量肝炎帶原者後,如何確保他們接受治療是一大課題。國健署與健保單位合作,自 2017 年起健保給付效果更好的口服新藥治療C型肝炎,降低治療副作用且治癒率達 98 %以上。

同時國健署宣導「早篩檢、早治療」,提醒篩檢陽性者盡速至醫療院所追蹤確認並治療,以防肝炎惡化傳播。透過治療資源的配套,實現篩檢—治療一條龍,增進了健康加值方案對國人肝病防治的實質效益。

醫師執行意願問題: 

新方案增加部分檢查與衛教內容,但健檢給付標準當時並未大幅提高(每案約新台幣 520 元)。部分基層醫療院所認為收益有限、流程耗時,導致執行動能不足。

為鼓勵院所確實執行第二階段結果說明與衛教,國健署在政策會議中表示支持醫師於解說階段按需要申報健保診察費。此舉等於對醫療院所投入時間給予額外補償,提升醫師完成完整兩階段服務的意願。

同時各地衛生局也不定期舉辦健檢增能訓練或宣導,強調健檢對防治慢性病的重要性,誘導更多院所主動邀約符合資格的病患參與免費健檢。炎惡化傳播。透過治療資源的配套,實現篩檢—治療一條龍,增進了健康加值方案對國人肝病防治的實質效益。

2025年:「成人預防保健880方案」擴大服務對象與檢查項目

為進一步提升成人健檢的成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推行「成人預防保健 880 方案」(民國 114 年方案)。此次升級有幾個重點變革:

年齡門檻下修: 

將定期免費健檢的起始年齡從40歲下調至30歲。30~39歲民眾納入服務對象,可每5年接受1次健檢。也就是說,以往30多歲的年輕族群無法享有公費成人健檢,現在滿30歲即可開始定期參加,40~64歲仍為每3年一次,65歲以上(含55歲以上原住民、35歲以上小兒麻痺患者)維持每年一次。此舉將使全國約新增320萬名30多歲民眾受惠。這項重大變革解答了「30歲能做公費健康檢查嗎?」、「年輕人可以做哪些免費健檢?」、「幾歲可以開始做成人健檢?」等廣受關注的問題。

檢查項目新增與調整: 

此次升級在原有健康行為問卷、身體檢查、血液/尿液檢驗、衛教諮詢等內容外,新增了「血清尿酸」檢測,以篩查高尿酸血症及痛風風險。過去尿酸不在公費成人健檢範圍內,納入後可因應國人飲食西化導致的高尿酸盛行問題。

此外,在衛教諮詢方面亦強化內容,增加了慢性病風險評估、腎臟病分期提示,並提供更具體的運動處方(鼓勵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與均衡飲食指導(如「我的健康餐盤」原則)等,提升民眾的健康識能。藉由更豐富的衛教資訊,受檢者能更明瞭自身風險狀況並採取預防措施。這些改進回應了「健檢後如何改善健康?」、「預防三高的具體方法有哪些?」等健康管理問題。

給付金額提高:

為鼓勵基層院所投入健檢服務,此方案將醫療院所的健檢服務給付從每案520元大幅調升至880元。提高給付可補償院所執行更多檢驗與衛教所需的人力成本,激勵醫師主動邀約符合資格的30歲以上民眾前來檢查。國健署期望藉此提高醫療院所參與意願,讓健檢服務更周延完善。這項政策變化有助提升醫療院所意願,便於民眾找到更近的院所執行健檢。

推行原因:

此次「880方案」的核心目標在於更早、更全面地預防慢性病。一方面,30 多歲族群近年來「三高」問題逐漸浮現:據 2019-2023 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30-39 歲族群高血壓盛行率約 9.7 %、高血脂達 18.7 %,顯示已有不少人開始出現代謝異常。

將健檢年齡下修至 30 歲,可讓年輕族群及早了解自身健康,及早養成定期健檢的習慣,以在危害尚淺時就進行生活調整,降低日後罹患慢性病的機率。

另一方面,提高給付標準則反映過去健檢服務推動上的經驗教訓 —— 只有確保第一線醫療院所有足夠動力,政策才能真正落實。因此透過加碼補助,解決先前部分醫療單位投入意願不高的問題。

最後,加強衛教內容是因為即使發現健康問題,若民眾不瞭解如何改善也無法達到預期成效。新版方案強調醫病溝通與健康識能提升,務求民眾在檢查後能採取具體行動,預防疾病於未然。

整體而言,「880方案」是針對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提供者誘因的全方位升級,象徵台灣成人預防保健邁入新的里程碑。

實施問題與因應:

由於「880方案」剛上路不久,後續實施成效仍在觀察中。目前預期的挑戰包括:

年輕族群動員: 

30 多歲民眾過去未被納入免費健檢,如何有效宣傳並吸引此新對象參與是關鍵。國健署已透過記者會、新聞媒體、社群網站等多元管道宣導年輕族群踴躍利用新福利,例如強調「30歲也能免費健檢」並指出此舉有助提早防”三高”。

同時,一些地方政府衛生局配合推出加碼措施,如臺北市在 2025 年同步實施成人健檢加碼補助方案,鼓勵 40-64 歲市民積極參與健檢並提供小禮品或額外檢查優惠,以提高整體利用率。

服務品質監督: 

隨著參與院所增加和項目擴充,如何確保所有院所按照規範執行兩階段服務、完整解說報告,是國健署關注的重點。為此,國健署持續透過醫師公會等單位提醒院所遵守申報與服務流程規範。

未來並可能導入品質稽核或滿意度調查機制,蒐集民眾回饋來改善服務細節,確保健檢品質不因量的增加而打折。

成效評估: 

國健署將觀察新方案對於三高檢出率及後續就醫改善率的影響,並與既有的癌症篩檢等預防保健服務聯動分析。如果發現某些項目效益不彰,將滾動式檢討調整。這展現了對「公費健檢真的有效嗎?」、「健檢如何幫助預防疾病?」等關於有效性問題的重視。

例如,若30多歲族群參與率仍不理想,可能研議與職場健檢合作或提高宣導強度等方法改善。國健署強調,此次成人健檢再升級的最終目標是降低國人「不健康餘命」(帶病存活的年數),未來會持續以數據監測來評估政策目標達成情形。

歷年台灣公費健康檢查制度階段對照表

下表彙整台灣成人預防保健制度自推行以來各主要階段的沿革,包括推行時間(年度)、方案名稱/內容、主要變革、適用對象與政府補助標準等資訊:

推行時間制度名稱/內容主要變革內容適用對象 (健檢頻率)每案補助金額
1995年
(民國84年)
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制度創立)初次將40歲以上成人納入公費定期健康檢查範圍。檢查內容涵蓋問診、身體檢查、基本血液及尿液檢驗、衛教指導等,用於早期發現常見慢性病​。40–64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35歲以上小兒麻痺患者亦比照65歲以上每年1次)。約新臺幣520元/次​(*當時起始給付,未來階段有調整)
2011年
(民國100年)
成人預防保健
「健康加值」方案
強化健檢內容:新增憂鬱症兩題篩檢、增列B型及C型肝炎篩檢(1966年後出生者45歲時終身一次)與腎功能eGFR評估等​。健檢模式採兩階段(檢查+回診說明),提高早期發現肝炎帶原、腎病變及心理問題的能力。40–64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35歲以上小兒麻痺患者每年1次(與原方案相同)。B、C肝篩檢對象為當年滿45歲者(原住民提早至40歲)終身一次​。約新臺幣520元/次(增加多項檢查但當時給付額度未調整)​。
2020年
(民國109年)
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調整(擴大肝炎篩檢)放寬B、C肝炎篩檢年齡上限:原限1966年後出生者45歲時一次,擴大為凡年滿45~79歲民眾皆可於成人健檢時接受一次免費B、C肝篩檢,原住民則放寬至40~79歲​。此舉使先前已超過45歲但未篩檢者也能受惠,邁向肝炎全面篩檢消除的政策目標。40–64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原住民55+、小兒麻痺35+每年)。B、C肝篩檢:45~79歲(原住民40~79歲)終身一次​。每案健檢補助仍約520元;B、C肝檢驗費用由國健署額外補助(109年底起調增至每案370元)​。
2025年
(民國114年)
成人預防保健「880方案」健檢制度再次升級:年齡下修至30歲(30–39歲每5年1次),新增尿酸檢測,強化運動與飲食等衛教內容​;並提高健檢給付至880元,以提升基層院所參與意願​。目標在更早期預防三高,鼓勵年輕族群參與,並改善健檢服務品質與量能。30–39歲每5年1次(新納入);40–64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35歲以上小兒麻痺患者每年1次(特殊族群規定不變)​。每案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各440元;符合條件者另有肝炎篩檢補助370元/次​)。

注意事項:

  • 上表補助金額為政府給付醫療院所之服務費用,民眾本人檢查項目費用將全額由國健署支出(免費健檢)
  • 各地方政府有時會視情況對中央方案進行加碼,如提供小禮品或額外檢查項目補助,唯此類地方措施因各縣市而異,未詳列於上表

各階段制度的推行,反映出台灣成人預防保健政策隨著時代需求不斷演進的軌跡。從 1995 年萌芽,到 2011 年加值內容,再到 2025 年的全面升級,政府持續根據國人健康狀況和服務執行經驗調整策略。在國健署與醫療體系的共同努力下,成人預防保健制度已逐步完善,未來將繼續扮演守護國人健康、降低疾病負擔的重要角色。

參考來源:

1.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對象及內容說明》,2019年

2.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方案實施方式》常見問答,2024年

3.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5年消除C型肝炎決心不變:臺灣C型肝炎根除地圖一目了然》,2023年12月

4.衛生福利部新聞稿,《成人預防保健升級 30歲開啟健康檢查新里程》,2025年1月14日​

5.衛生福利部新聞稿,《終身1次B、C肝篩檢 呵護您肝的健康》,2021年8月​

6.立法院預算中心,《109年國民健康署單位預算評估報告(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利用情形)》,2020年10月

7.健康醫療網,《公費成人健檢再升級!不僅年齡下修至30歲 更增加「這些」檢測服務內容》,2025年1月21日​

8.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請問免費成人健檢的條件和年齡?》常見問答,2019年​

9.衛生福利部,《成人健檢關鍵兩步驟 定期篩檢、回診追蹤》,2022年

延伸閱讀
陳和謙 醫師
陳和謙 醫師
目前任職於大型診所體系並曾擔任臺北榮總總醫師,並協助多家知名藥廠、企業、醫院執行簡報培訓或專案無論是在醫學學術報告還是藥物簡報乃至於商業思維上,都有指導醫療專業人士簡報技巧的經驗。 經歷節錄: • 同心醫療體系家醫科主治醫師 • 前臺北榮總家醫部醫師 • 前臺北榮總家醫部總醫師 • 長庚醫學系畢業

焦點專題

最新文章

最新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