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體免疫疾病真的成為現代流行病了嗎?為何近年來全球發病率不斷攀升?台南市立醫院鄭傑夫醫師的研究登上國際期刊,揭示從飲食習慣、環境污染到心理壓力,都可能是誘發因素。面對這種影響全球十分之一人口的隱形健康危機,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
自體免疫疾病成現代流行病 台灣醫師研究登國際期刊社論
自體免疫疾病在全球的盛行率不斷攀升,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台南市立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鄭傑夫醫師,日前於「國際風濕病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heumatic Diseases)發表社論,探討自體免疫疾病增加的可能原因,並呼籲從飲食、壓力管理到疫苗接種,多管齊下應對這波「現代流行病」。
免疫系統失衡的警訊:認識自體免疫疾病與抗核抗體
鄭傑夫醫師表示,自體免疫是免疫系統錯將身體自身組織視為外敵攻擊,造成發炎或器官損傷。抗核抗體(ANA)陽性雖是自體免疫失衡的表現之一,但並不代表一定會發病,只有當免疫反應造成實質傷害,才會被診斷為自體免疫疾病。
抗核抗體陽性與疾病診斷關係
根據台灣研究,有關節痛、皮疹、口乾、眼乾等症狀,且ANA陽性的患者,半年後僅約47%確診為自體免疫疾病。不過,若ANA濃度達到1:640以上,風險相對較高,應定期追蹤健康狀況。
全球自體免疫疾病盛行率驚人增長
美國與英國研究數據顯示疾病激增
鄭傑夫醫師指出,美國12歲以上ANA陽性率由1988至1991年的11%上升至2011至2012年的16.1%,以青少年(12~19歲)增幅最為明顯。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發現,相較於2000到2002年,2017到2019年間,英國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增加4%,乾燥症甚至翻倍。整體而言,約十分之一的人口罹患自體免疫疾病。
社經地位與自體免疫疾病風險關聯
社經地位較低的族群,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較高,可能與飲食、抽菸、肥胖、空氣汙染等因素有關。

五大風險因子:現代生活習慣與環境如何誘發自體免疫問題
不良飲食習慣影響腸道免疫平衡
鄭傑夫醫師表示,西式飲食中的高糖、高油與加工成分,會破壞腸道菌相,影響免疫調節。
環境化學物質與空氣污染的隱形威脅
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如多氯聯苯、丁二烯、苯,也可能增加ANA陽性的機率。另外,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PM)也是風險之一,加拿大及台灣的研究也分別指出PM2.5及二氧化氮暴露與特定自體免疫疾病風險增加的關聯性。
心理壓力與睡眠問題影響免疫功能
心理壓力與睡眠問題亦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曾有重大壓力事件者,未來罹病風險高出36%。

疫情加劇自體免疫疾病風險,疫苗接種成保護關鍵
新冠疫情也加劇此現象,美國研究發現,未接種疫苗者在染疫後6個月內,類風濕性關節炎風險增2.98倍,紅斑性狼瘡增2.99倍;香港研究亦證實,疫苗接種可降低感染後發病機率。
預防自體免疫疾病的生活方式與策略
鄭傑夫醫師呼籲,健康飲食,如地中海型飲食富含蔬果、全穀與健康脂肪酸,有助維持免疫平衡,加上規律運動、壓力調適、避免毒物暴露等,以及疫苗接種,才能有效預防與因應這項系統性健康挑戰,這不只是醫療問題,更是全民需面對的未來健康風險。
全民關注自體免疫健康,打造免疫平衡新生活
面對自體免疫疾病的全球增長趨勢,預防勝於治療成為重要課題。專家建議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特別是有家族史或早期症狀者更應提高警覺。透過調整飲食結構、管理壓力、避免環境污染暴露,並保持規律作息,可有效降低發病風險。這不僅是個人健康議題,更需要社會、醫療體系與政策制定者的共同重視,才能有效應對這波現代免疫危機,為下一代建立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延伸閱讀:The Modern Epidemic of Autoimmunity>
發稿單位:台南市立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