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5 日 下午 2:06
首頁專家區切口疝氣不是「小問題」?腹...

切口疝氣不是「小問題」?腹部手術後最常被忽視的併發症

放大/縮小文字

被忽視的術後併發症正在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切口疝氣是腹部手術後可能出現的重要併發症,當手術切口的腹壁肌肉層癒合不良時,腹腔內的腸道或脂肪組織可能從薄弱處突出,在原手術疤痕附近形成凸起或腫塊。這種情況在臨床上並不罕見,特別是在進行較大範圍剖腹手術的患者中更為常見。

許多患者對切口疝氣缺乏足夠認知,往往將腹部的異常凸起視為正常的手術後遺症,直到症狀加重或出現併發症才就醫。這種延誤不僅增加治療難度,也可能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切口疝氣可能在術後數月或數年內發生,其出現時機的不確定性常讓患者感到困擾。更重要的是,隨著現代外科技術進步,雖然微創手術逐漸普及,但切口疝氣仍是需要認真面對的臨床問題。

切口疝氣的發生機制與症狀表現

切口疝氣的形成原因

切口疝氣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外科醫師進行腹部手術時,必須切開腹壁的各層結構,包括皮膚、皮下組織、筋膜和肌肉層。雖然手術結束時會仔細縫合各層組織,但癒合過程中任何一層的強度不足,都可能成為日後疝氣形成的薄弱點。

腹部手術後,腹壁的正常連續性被破壞,新形成的疤痕組織在強度和彈性上都無法完全等同於原有的健康組織。當腹內壓力增加時,如咳嗽、用力排便、舉重物或大笑時,這些薄弱區域就容易發生破裂,導致腹腔內容物突出。

症狀識別與臨床表現

切口疝氣的症狀表現相當多樣。小型疝氣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患者只是偶然發現腹部有輕微凸起。較大的疝氣則可能引起明顯的不適感,包括局部疼痛、腫脹感,以及在活動時症狀加重的現象。

疼痛的性質可能從輕微的不適到劇烈的刺痛都有可能。通常在站立、咳嗽、打噴嚏或進行需要用力的活動時,症狀會更加明顯。相反地,當患者平躺休息時,凸起可能會變小甚至完全消失,這是因為腹內壓力降低,突出的組織可能自然回復到腹腔內。

高風險因素的識別

某些因素會增加切口疝氣的發生風險。肥胖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過重會增加腹壁的張力,同時影響傷口癒合品質。糖尿病患者由於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響組織修復能力,也屬於高風險群。

類別高風險因素臨床說明
生活習慣吸菸、肥胖、便秘、慢性咳嗽增加腹壓、影響癒合
慢性疾病糖尿病、營養不良組織修復能力下降
術後行為過早提重物、活動過度導致縫合處受壓開裂
手術因素傷口感染、縫合技術不足增加疝氣形成機率

手術選擇與預後評估

不同修補技術的臨床應用

切口疝氣的治療主要依賴外科手術修補。根據疝氣的大小、位置和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外科醫師可能選擇不同的手術方法。

開放式修補術傳統的治療方式,會通過直接切開皮膚,將突出的組織推回腹腔,並使用縫線或人工網片加強薄弱的腹壁。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技術相對簡單,容易掌握,但缺點是創傷較大,恢復時間較長。
腹腔鏡修補術較新的微創技術,通過幾個小切口插入腹腔鏡和手術器械,在腹腔內進行修補。這種方法的優勢包括傷口較小、疼痛較輕、恢復較快,特別適合復發性疝氣或多發性疝氣的患者。

網片材料的選擇考量

現代疝氣修補手術廣泛使用人工網片來加強腹壁。網片的材料和特性對手術成功率和術後併發症有重要影響。

類型特性注意事項
重質網片強度高、支撐力佳可能增加慢性疼痛或異物感
輕質網片減少異物感與疼痛強度略低但足夠日常支撐
可吸收網片時間久後被吸收,減少異物反應價格較高,適用於特殊情況

從診斷到治療的全程管理

準確診斷的重要性

切口疝氣的診斷通常從詳細的病史詢問和身體檢查開始。在我的門診經驗中,許多患者初期可能將症狀歸因於一般的術後不適,延誤了診斷時機。

身體檢查是診斷的關鍵步驟。我通常會要求患者在站立和平躺不同姿勢下接受檢查,觀察凸起的變化。讓患者咳嗽或做Valsalva動作(用力憋氣)可以增加腹內壓,使疝氣更容易被發現。

對於診斷困難的案例,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CT)可以提供更詳細的資訊,特別是區分疝氣與其他腹壁腫塊,或評估疝氣的大小和內容物。

手術時機的決策考量

並非所有切口疝氣都需要立即手術。對於小型、無症狀的疝氣,密切觀察可能是合理的選擇。但我通常會詳細向患者說明觀察期間的風險,包括疝氣可能逐漸增大,以及發生嵌頓等急性併發症的可能性。

對於有症狀的疝氣或較大的疝氣,我一般建議積極的手術治療。這是因為疝氣很少會自然癒合,而且隨著時間推移,手術的複雜程度可能增加。

併發症的預防與處理

嵌頓性疝氣是最需要警惕的急性併發症,發生時腹腔內的腸道被卡在疝氣囊中,無法自行回復到腹腔內。這種情況會導致劇烈疼痛,凸起變得堅硬且無法推回。

更嚴重的是絞窄性疝氣,此時被卡住的腸道血液供應受阻,可能導致腸壞死,這是外科急症,需要緊急手術治療。我經常教育患者識別這些危險徵象,包括突然加重的劇烈疼痛、噁心嘔吐、腹脹以及疝氣部位皮膚顏色改變等。

從治療到預防的全方位策略

術前預防的重要性

雖然並非所有切口疝氣都可以預防,但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可以顯著降低發生風險。對於計劃接受腹部手術的患者,我建議術前進行綜合的健康優化。

時間點重點措施
術前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戒菸、減重、營養補充
手術中精準切口設計、良好縫合技術、避免過大張力
術後6週內避免提重物 >5公斤、避免劇烈咳嗽或便秘、保持傷口乾淨

術後照護的個體化管理

術後初期的照護對預防疝氣形成至關重要。我通常建議患者術後六週內避免舉重超過五公斤的物品,避免進行會顯著增加腹內壓的活動。

但過度的活動限制也不利於恢復。適度的早期活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血栓形成,並維持肌肉張力。關鍵是找到適當的平衡點。

營養支持在傷口癒合中扮演重要角色。充足的蛋白質攝取、維生素C和鋅的補充,都有助於促進組織修復。對於營養狀況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營養師的專業指導。

長期追蹤的必要性

切口疝氣可能在術後數年內發生,因此長期追蹤是必要的。我建議患者在術後定期回診,特別是在術後第一年內。患者也應該學會自我檢查,如果發現異常變化應及時就醫。

對於已經發生過切口疝氣的患者,再次手術後的追蹤更為重要,因為復發的風險相對較高。這些患者需要更嚴格的活動限制和更頻繁的追蹤檢查。

整合性照護開創切口疝氣管理新思維

切口疝氣的管理需要從預防做起,涵蓋術前評估、手術技術優化、術後照護到長期追蹤的全程管理。成功的治療不僅要修復解剖缺損,更要恢復腹壁的功能完整性,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個體化治療策略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每位患者的疝氣特徵、健康狀況、生活需求和風險承受度都不相同,需要量身定制的治療方案。這要求外科醫師不僅具備紮實的技術能力,還需要良好的溝通技巧和全人照護的理念。

現代外科技術的發展為切口疝氣治療提供了更多選擇,但技術進步並不能取代細心的臨床評估和周到的患者照護。透過醫師與患者的密切合作,以及多專業團隊的協作,我們能夠為切口疝氣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和生活品質。

預防始終優於治療。對於即將接受腹部手術的患者,充分的術前準備、精良的手術技術和完善的術後照護,是預防切口疝氣最有效的策略。對於已經發生疝氣的患者,及時的診斷和適當的治療,可以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確保最佳的治療結果。

參考文獻:

  1. Bosanquet DC,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Midline Incisional Hernia Rates: Analysis of 14,618 Patients. PLoS One. 2015;10(9):e0138745.
  2. Harji D,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outcome reporting in incisional hernia surgery. BJS Open. 2021;5(2):zrab006.
  3. Calcerrada Alises, E.,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incidence of incisional hernia in urological surgery. Langenbecks Arch Surg. 2024;409:166.
  4. Smith L, et al. Incidence, Healthcare Resource Use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Incisional Hernia Repair. J Abdom Wall Surg. 2024;3:12452.

彰化彰濱 秀傳醫療體系 黃士維院長,是微創機器人手術權威,消化道、疝氣手術專家!擁有豐富的外科臨床經驗,擅長從生活型態與個人需求出發,規劃最合適你的診療方案!

延伸閱讀
黃士維 院長
黃士維 院長
秀傳醫療體系總院長,專精微創腹腔鏡、達文西與Hugo機器人手術,擅長疝氣、腹股溝疝氣及高階切口疝氣修復與胃食道逆流。惟二獲選日本內視鏡醫學會榮譽院士的台灣醫師,同時身為 IRCAD 國際微創手術教學中心亞洲區院長 與微創手術講師。致力於手術教育、醫療外交、醫療AI手術、醫材創新與台灣醫療產業人才的培養。以最低復發率和最精準技術為國際知名,也守護咱台灣人的健康。 經歷節錄: • 秀傳醫療體系 中部院區 總院長 • 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 院長 • 台灣疝氣醫學會 理事 • 台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 理事 • 秀傳紀念醫院 內視鏡外科/一般外科 主治醫師 • 教育部部定副教授 • 美國杜蘭大學醫學系 專精領域: • 腹腔鏡疝氣手術 • 腹腔鏡肝膽胰手術 • 微創機器人手術 • 胃食道逆流 • 疝氣手術

焦點專題

最新文章

最新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