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跑步膝蓋痛、打球腳踝扭傷而不敢運動?骨科醫師教你運動前熱身、運動中正確姿勢、運動後收操的完整保護方法,讓你安全運動不受傷!
什麼是運動傷害?
運動傷害是指運動時對骨骼、肌肉、關節等部位造成的損傷。
運動傷害可能是突然發生的,像是跌倒撞到骨頭;也可能是長期累積的,比如長時間跑步或過度跑步導致膝蓋軟骨磨損。從骨科醫師的角度,我們最常處理的是骨骼、關節、韌帶等硬組織的問題。有些傷害會立刻出現症狀,有些則可能過一段時間才會感到不舒服。了解這些傷害的性質,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預防和處理。
認識運動對骨骼的影響
- 運動的好處:適當運動能增強骨密度,讓骨頭更強壯。還能改善關節靈活度,強化肌肉對骨骼的保護作用。
- 運動的風險:過度運動可能造成骨骼疲勞,不當姿勢會讓關節承受過度壓力。意外撞擊則容易造成急性骨折。
- 骨骼保護:正確的運動方式能讓骨骼更健康,但錯誤的方式反而可能造成傷害。
常見運動傷害有哪些?
運動時最常見的骨骼肌肉傷害包括疲勞性骨折、扭傷、拉傷和關節磨損等問題。
每種運動都有特定的常見傷害。跑步容易造成膝蓋和腳踝問題,打球運動則容易有扭傷情況。這些傷害可能影響運動表現,甚至干擾日常生活,所以了解各種傷害的徵兆和預防方式非常重要。
骨骼相關傷害
- 疲勞性骨折:長期重複運動造成的骨頭裂傷,最常見於小腿骨。跑步愛好者特別容易發生,症狀是運動時疼痛,休息後緩解。
- 急性骨折:跌倒或撞擊造成的骨頭斷裂,在接觸性運動中較常見。會有劇烈疼痛、腫脹,甚至變形。
- 關節磨損:長期運動負荷造成軟骨磨損,導致關節炎。常見於膝關節、髖關節,會有疼痛、僵硬感。
軟組織傷害
- 韌帶扭傷:關節過度扭轉造成韌帶受傷,腳踝與膝蓋扭傷最常見。會有疼痛、腫脹、瘀青等症狀。
- 肌肉拉傷:肌肉被過度拉扯造成撕裂,大腿後側和小腿最常見。症狀包括疼痛、腫脹,嚴重時影響走路。
- 肌腱發炎:重複動作造成肌腱發炎,如網球肘、跑者膝等。會有局部疼痛、壓痛等症狀。
運動時如何保護骨骼肌肉?
透過正確的運動方式和充分的準備,可以有效保護骨骼肌肉系統。
保護骨骼肌肉需要從運動前的準備到運動後的恢復都要注意。正確的姿勢、適當的強度、充分的休息,這些都是保護骨骼肌肉的重要關鍵。

運動前的準備
- 充分熱身:運動前一定要做10-15分鐘熱身,讓關節活動開,肌肉溫度提升。可以做輕鬆的有氧運動和動態伸展。
- 選對鞋子:不同運動需要不同的鞋款。跑步鞋要有好的緩震,籃球鞋要有足夠的腳踝支撐,鞋子合腳很重要。
- 檢查場地:確保運動場地平整、無障礙物,燈光充足。濕滑的地面特別容易造成跌倒受傷。
運動中的注意事項
- 正確姿勢:學習正確的運動技巧,避免用錯誤的姿勢運動。可以找教練指導或觀看教學影片。
- 適度強度:不要一開始就做高強度運動,要循序漸進。感到疲勞時要休息,不要勉強繼續。
- 聽身體聲音:如果感到疼痛或不適,要立即停止運動。輕微的不適可能是受傷的前兆。
運動後的保養
- 收操伸展:運動後要做10-15分鐘的收操,幫助肌肉放鬆。靜態伸展對於維持關節活動度很重要。
- 補充營養:運動後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和蛋白質,幫助肌肉恢復。鈣質和維生素D對骨骼健康特別重要。
- 充足休息:給身體足夠的恢復時間,不要天天做高強度運動。睡眠充足對於組織修復很重要。
總結與建議
預防運動傷害比治療更重要,建議在運動前做好充分準備,並且隨時注意身體狀況。從骨科醫師的角度,保護骨骼肌肉系統需要正確的運動觀念和良好的習慣。記住,適度的運動對骨骼有益,但過度或不當的運動反而可能造成傷害。
如果運動時出現持續疼痛、關節腫脹、活動受限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才能避免小傷害變成大問題。
新竹竹北苗栗骨科推薦|肩膝關節鏡| 運動醫學| 人工關節置換|東元綜合醫院張耀元醫師,守護你的關節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