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6 日 上午 12:59
首頁主題區健康生活「成人健檢」與「老人健檢」...

「成人健檢」與「老人健檢」是什麼?── 兼談篩檢實證與行政成本

放大/縮小文字
「成人健檢」與「老人健檢」是什麼?── 兼談篩檢實證與行政成本

2025年起成人健檢年齡下修至30歲!成人健檢、老人健檢有何差別?本文從醫師的角度分析健檢政策、篩檢實證與行政成本,並整理最新健檢頻率、項目與補助資格,讓您掌握健康檢查真相!

什麼是成人健檢?

「成人健檢」不等於「成人」+「健檢」

首先,你必須知道的第一件事情是 ──「成人健檢」不等於「成人」+「健檢」
你可能知道,中華民國《民法》第 12 條,規範滿 18 歲為成年(自 2023 年 1 月 1 日起),成年後即為「成人」。你可能也知道,就學或換新工作前必須「體檢」,許多醫院也設有健康管理中心,推出自費「健檢」套餐。

那麼,「成人健檢」指的是滿 18 歲以上的人,為了換新工作或自費執行的身體檢查嗎?不是!「成人健檢」可是專有名詞。

國健署推動的成人預防保健政策

成人健檢,全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是中央政府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下稱「國健署」)」,為提升全民健康,跟隨健保(民國 84 年)一同出台的政策,提供民眾免費健檢,有健保資格的民眾不需申請、只要符合規範資格就能使用。

為什麼要推動成人健檢?

為何中央政府要出台「成人健檢」的政策呢?因為「理論上」,預防保健有利國民健康,亦可減少長期醫療支出,上了一定年紀的國民,需要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但健康檢查要花錢,民眾會對自己健康保有高度意識,定期去健康檢查嗎?不會!那怎麼辦?

就由國健署為國民買單,讓民眾去醫院和診所,做免費健檢。可是,醫院和診所為民眾執行健康檢查,需投入醫療人力與檢驗耗材,如果不能向民眾收錢,該找誰要錢呢?國健署

所以結果就是:國健署為國民買單,委託醫療院所替民眾執行健康檢查

成人健檢規範:資格、項目與醫療院所要求

哦?真的嗎?那我和謙醫院,願意幫天底下所有人健檢,只要把醫學上能檢測的所有檢驗項目都驗一輪,再向國健署請款,光一個人就能請領超過幾十萬,我不就能發大財了嗎?

當然不能!想當然爾,國健署對一般民眾的健檢政策,勢必得有所規範。

成人健檢 有什麼規範

規範分兩邊一邊確保醫療方能正確執行健康檢查 ── 所以規範醫療院所執行健檢的人員和設備。另一邊確保民眾受檢的 CP 值夠高 ── 所以規範受檢民眾的資格、限定給付的檢驗項目

執行健檢的人員,必須是家醫科或內科專科醫師,其他科別醫師若要執行,得先通過相關訓練課程。醫療院所的檢驗設備,必須符合醫事檢驗相關規定;若未具檢驗設備,應委託其他特約機構代檢。

《可參閱:執行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之特約醫事服務機構資格及執行人員資格

成人健檢的資格

成人健檢的基本門檻是領有中華民國健保卡、年滿 30 歲之民眾。30~39 歲民眾每 5 年可執行一次成人健檢,40~64 歲每 3 年一次,65 歲以上則是每年一次。

成人健檢不限戶籍地,也不限特定院所,只要是健保特約、參加此方案的診所或醫院,民眾就能攜帶健保卡前往接受檢査。

成人健檢服務項目

成人健檢的重點,不在於「做很多檢查」,而在於「看得出風險」。

成人健檢的內容包括健康行為調查、身體檢查、抽血檢查、尿液檢查及衛教諮詢等,主要針對國人常見六項問題(血壓、血糖、血脂、腎功能、肝功能及身體質量指數)進行檢測。

自 114 年起,衛教諮詢部分更增加慢性疾病風險評估、腎病期別提示,並提供每週運動150分鐘、健康餐盤均衡飲食等衛教資訊,提升民眾健康識能。

成人健檢執行流程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抽血驗尿與問卷調查,第二階段回診由醫師說明檢查結果並提供衛教建議。檢查內容包含血壓、身高體重、腰圍、視力等一般身體指標;驗血項目包括血糖、血脂、腎功能(eGFR)、肝功能、尿酸,若為 45~79 歲,且尚未做過 B、C 型肝炎篩檢,還可執行一次 B 型肝炎抗原與 C 型肝炎抗體檢査;另還有咳嗽、簡易憂鬱篩檢、尿蛋白檢驗等項目。

若有興趣瞭解完整檢査項目,可參考國健署成人預防保健官網所整理的表格。

事實上,成人健康檢査的項目並非一成不變,其囊括的檢驗項目與衛教內容,過去曾有兩次重要更新。第一輪是於民國 100 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為成人健檢增減了一些項目,調整後的方案稱作「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方案」。(進一步內容,可參閱: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問答集

根據國健署數據,30-39 歲族群三高盛行率日趨明顯(高血壓9.7%、高血糖2.5%、高血脂18.7%),因此自民國 114 年 1 月 1 日起,國健署進一步將補助成人健檢的年齡下調至 30 歲,是為第二輪的「成人預防保健 880 方案」。至此,320 萬之 30-39 歲民眾開始可以每 5 年可接受一次免費健康檢查,以及早掌握自身之健康狀況。

做個小結。關於成人健檢,你值得知道的結論是:

「成人健檢」=「成人預防保健」=「成人預防保健880方案」,是國健署為國民買單,委託全國醫療院所執行的健康檢查。只要你有健保卡,30~40 歲每 5 年可做 1 次,40~65 歲每 3 年可做 1 次,65 歲以上每年都可做 1 次。

什麼是老人健檢?

老人健檢的由來與誤解

說完「成人健檢」,再來談談「老人健檢」

「老人健檢」的涵義,可就沒有「成人健檢」那麼清楚了!因為國健署從來沒有出台一項政策,叫作「老人健檢」。

有人把國健署上述成人健檢中「65 歲以上每年 1 次的健康檢查」,稱為「老人健檢」,把中央的政策理解成:

成人健檢:40–65 歲每 3 年 1 次
老人健檢:65 歲以上每年 1 次

這其實是不正確的。

根據〈老人福利法〉第 2 條,年滿 65 歲以上之人,稱為「老人」。確實國健署有給付這群「老人」做健檢,但他們做的一樣還是「成人健檢」。

老人健檢多久一次?誰可以做?

那為什麼會有「老人健檢」這種稱呼呢?

這是因為,一些縣市的地方政府有衛政預算,彰顯我市長者福利。而健康必定是長者福利備受關注的一塊,於是地方政府衛生局,便在既有中央政策的補助下,額外補助一些國健署並未補助的項目,推出「XX市老人健檢」政策,例如台北市和台中市。現階段老人健檢原則上是每年一次,即依照規範,滿 65 歲後即可每年接受一次成人健檢,並可能享有地方政府加碼的老人健康檢查補助。

地方政府加碼的老人健檢項目

想當然爾,民眾不會想為了做政府補助的健康檢查,一年跑兩次醫療院所。一定有人跑一次就懶了,嫌說為什麼免費的不能一次做完?為什麼要分兩次?醫療院所績效也容易不好,衛生局同時也會收到民怨。

所以,地方政府推行老人健檢項目(要求衛生所公衛護理師衝執行率或撥予績效獎金),經常會「鼓勵」或「要求」轄內各醫療院所,讓 65 歲以上民眾來一次醫院,摸蜊仔兼洗褲,做兩項東西 ── 一項是國健署補助的「成人健檢」,另一項是地方政府加贈的「老人健檢」

但需要將這些細節都明明白白解釋給民眾聽嗎?當然不用。

這兩塊內容很可能被各地方政府統一打包成給民眾的宣傳,就叫作「XX市老人健檢」。

瞭解整體運作的內部人士,可能會說,這其實是地方政府在吃中央政府的豆腐,明明許多錢都是中央出的,地方政府卻在加了一些項目後,拿來宣傳,讓民眾以為這全是地方撥款,才特別有的政策。中央的德政,被地方政府給拿下了!

在此不評判政治上的各方角力,出於基層醫師的視角,在乎的反倒是另外兩件事:

① 政府補助的這些健康檢查,究竟有沒有實證?
② 申報上傳業務,是否增加醫療人員許多行政成本?

健康檢查,有沒有實證?

健康檢查的本質,是醫學與公衛學術領域中討論的「篩檢」。

篩檢的學問很多,水很深。COVID-19 疫情期間流行的「普篩」好不好、用快篩代替 PCR 來診斷合理嗎…等,都是「篩檢」學術領域中的守備範圍。

該領域非常重要,但大家普遍忽略的結論是:

健康檢查(篩檢)不是愈多愈好!過多、不適合的健康檢查,對個人和社會都有害。篩檢的本質,是利用「各種檢驗方式」,對一群「無症狀」者,「區分疾病風險」。當我們對 A 群人,執行 B 檢驗,以推測是否有 C 疾病時,有太多因素需要考慮。(這是家醫科專科考試題目,暫不細說)

原則上,有醫學實證的篩檢族群與項目,才適合被納入成公衛政策,由政府補助進行健康檢查

當前醫學界判定一項篩檢是否合理的醫學公認標準,是根據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Force, USPSTF),搜集分析大量文獻後得出的結果

(註:在此也附上 2022 年作者筆記供參)

醫學或公衛的理想,是要把科學成果帶入現實,讓人們過上更健康的生活。但健康檢查究竟是否遵照實證,向來是個大問題。

以現階段情形,各國各醫院的自費健檢中心、政府的健檢政策、法規的一般勞工體檢,受商業和政治的影響,多數都離醫學實證有一段距離。

申報上傳,是否增加醫療人員許多行政成本?

有了前文所述的概念,相信你也會同意,政府不該無條件付錢給醫院。想請款可以,醫療院所須在執行健康檢查後,申報受檢民眾資料,甚至上傳受檢者檢驗結果。

然而,當對行政脈絡與因果瞭解得更加透澈後,你也會發現,表面聽起來合理的政策,其實會對醫療人員造成很大麻煩。

就以 65 歲以上民眾為例,醫療院所或醫師執行「老人健檢」業務,左手要拿著數據,向中央國健署申報;右手要拿著結果,向地方衛生局申報。

在此說的「申報」似乎很容易,不過把數位資訊匯出,轉手給另一個部門而已,但由於政府單位與醫療院所,資訊系統建置水準普遍仍然有待提升,平台與系統各自為政,政府和醫院也並未聘僱高水準的資訊工程師,資料銜接困難,常需醫療人員協助補正,甚至一一繕打每筆資料、填補漏洞。

結論來說,資訊化做不好,繁冗行政事務就會壓在醫護人員身上,造成過勞。為民眾好的政策,卻加劇了醫護人員的負擔。

結語

「成人健檢(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是國健署推動的公共政策,具有嚴謹的資格與規範定義,並非是單純年齡加上健檢。其給付對象、檢查項目與醫療院所資格,皆有經由制度設計,目的在於透過定期篩檢,提早發現高風險族群。

成人健檢規定:30~39 歲者每 5 年 1 次,40~64 歲每 3 年 1 次,65 歲以上每年 1 次;檢查內容則聚焦於常見慢性疾病,篩査血壓、血糖、血脂、腎功能、肝功能、身體質量指數、尿蛋白等項目,並輔以健康行為問卷與衛教諮詢。自 2025 年起,政府實施「成人健檢 880 方案」,擴大補助年齡層也提高給付金額。此舉反映政策從以往重視中高齡族群,轉向更早期的健康風險介入。

所謂的「老人健檢」實則是成人健檢的延伸版本,地方政府基於長者福利與政績考量,常於中央既有政策上「加碼」檢查項目,並整合宣傳。此操作雖提升民眾感受,但也可能模糊政策來源,甚至加重醫療單位的申報與行政負擔。

値得提醒的是,健康檢查的本質是「篩檢」,篩檢並非愈多愈好,而應基於實證、針對特定族群。若忽視實證原則或執行細節,政策的善意可能轉化為現場醫護的負擔,甚至導致過度醫療或資源錯置。

理解成人健檢制度,瞭解一項公共政策背後的設計邏輯、實證基礎與執行現場所面對的現實,我們才能在支持制度的同時,也推動其朝向更公平、更有效、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延伸閱讀
陳和謙 醫師
陳和謙 醫師
目前任職於大型診所體系並曾擔任臺北榮總總醫師,並協助多家知名藥廠、企業、醫院執行簡報培訓或專案無論是在醫學學術報告還是藥物簡報乃至於商業思維上,都有指導醫療專業人士簡報技巧的經驗。 經歷節錄: • 同心醫療體系家醫科主治醫師 • 前臺北榮總家醫部醫師 • 前臺北榮總家醫部總醫師 • 長庚醫學系畢業

焦點專題

最新文章

最新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