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後出現下背痛困擾嗎?為什麼下背痛總是反覆發作?本文根據國際期刊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的內容,由陳鈺泓醫師解析下背痛的常見原因(如椎間盤、小面關節、薦髂關節等)與診斷要點和治療方法,並提供實用的改善方案,幫助您擺脫疼痛困擾!
下背痛的診斷評估
這篇文章摘錄自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A Clinically Focused Review for Primary Care Specialists,主要探討為什麼會下背痛 (low back pain, LBP) ,以及下背痛的診斷與治療。研究首先說明下背痛是全球主要致殘的原因,並區分物理性下背痛 (axial LBP) 和神經性下背痛 (radicular LBP) 兩種類型,前者疼痛侷限於下背部,後者則放射到下肢。
下背痛的嚴重程度
初次急性下背痛的疼痛強度和功能障礙程度是預測慢性化的重要指標。研究強調,疼痛越嚴重、功能受限越多的患者,進一步發展為慢性軸性下背痛的風險越高。因此,早期介入治療(early intervention)至關重要,包括適當的疼痛管理和功能性康復訓練。研究建議,若患者的疼痛在三個月內未見顯著改善,應考慮多學科團隊合作,如結合物理治療、心理支持和生活方式調整,以減少慢性化風險。
下背痛的心理與年齡因素
研究指出,心理健康狀況是下背痛持續和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若有憂鬱或焦慮症狀,其疼痛可能更難緩解,且更容易陷入疼痛-情緒惡化的惡性循環(pain-emotion vicious cycle)。此外,對疼痛的過度恐懼或活動迴避(fear-avoidance behavior)可能導致患者長期限制活動,進而使疼痛慢性化。年齡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因為隨著年齡增長,脊柱的退化性改變(如椎間盤退化、骨關節病變)會增加下背痛的風險。因此,針對高齡患者,應特別重視疼痛管理與功能訓練的平衡,避免因活動受限而加速退化。
下背痛影響神經性疼痛
神經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可能與較嚴重的身體和心理功能障礙有關。研究指出,有17%到55%的下背痛患者,其疼痛本質上主要是神經性的,尤其是在疼痛放射至臀部或下肢時,常見於坐骨神經痛(sciatica)或神經壓迫(nerve compression)的情況。這類疼痛與更嚴重的身體和心理功能障礙相關,例如活動受限、失眠、焦慮和抑鬱。神經性疼痛的診斷和治療挑戰性較高,因為其成因多樣,可能涉及椎間盤突出、神經根病變或脊柱狹窄。因此,針對神經性疼痛的患者,除了進行精確的病因診斷外,還需要多元的治療策略,包括藥物治療、神經阻斷(nerve blocks)、物理治療,以及必要時的手術介入。此外,研究強調,心理支持在神經性疼痛的管理中至關重要,特別是對那些因疼痛而出現情緒困擾的患者。
下背痛受椎間盤退化和骨性影響
與急性椎間盤突出(acute disc herniation)不同,慢性退化和骨性變化(例如在軸性下背痛和脊椎狹窄中可見的變化)通常不會消退,這可能是導致慢性疼痛的原因之一。黃韌帶肥厚(ligamentum flavum hypertrophy)可能導致脊椎狹窄(spinal canal narrowing),尤其是在與其他導致脊椎管狹窄的疾病(如小關節病變和椎間盤突出)同時發生時。研究顯示,下背痛患者的椎旁肌肉的橫截面積和密度降低,且肌肉活化模式和脂肪浸潤也發生改變。椎旁肌肉密度的降低也與小關節骨關節炎、脊椎滑脫和椎間盤空間變窄有關。總結來說,慢性下背痛的持續是由多種因素交互作用所致,包括初始的生理狀況、心理社會因素、年齡以及脊椎結構的變化(spinal structural changes)。
下背痛的影像診斷
根據研究內容,以下是適用於下背痛患者的診斷影像檢查:
- X光檢查:研究中並未詳細說明X光檢查在下背痛診斷中的具體應用,但提到影像學檢查在下背痛的診斷中可以作為輔助工具。一般而言,X光片可用於初步評估骨骼結構,例如排除骨折、腫瘤或結構異常等。
- 磁振造影(MRI):研究指出,MRI 對於評估神經根病變和脊椎狹窄非常重要。MRI 可以顯示軟組織結構,例如椎間盤、神經根、脊髓和韌帶。當臨床檢查結果與影像學結果不一致時,MRI 可用於釐清功能性異常。研究強調,過早使用影像學檢查並不能改善軸性或放射性疼痛患者的預後。因此,MRI 的使用應基於臨床需求,並遵循相關指南。不應在沒有危險信號的情況下常規使用 MRI,以避免不必要的檢查和相關費用。
- 電腦斷層掃描(CT):文中沒有明確提及電腦斷層掃描在下背痛診斷中的作用。然而,一般而言,電腦斷層掃描相較於 X 光片,能更詳細地呈現骨骼結構,對於評估骨折、骨性病變或脊椎狹窄等情況有所幫助。但 CT 掃描較少用於評估軟組織病變,如椎間盤或神經根。
研究中強調,雖然影像學檢查在下背痛的診斷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不應過度使用。研究建議應根據美國內科醫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發布的指南,根據患者症狀的時間進程來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一般而言,如果患者在保守治療後症狀沒有改善,或存在危險信號,則應考慮進行影像學檢查。研究也提到,早期影像學檢查並未顯示能改善下背痛患者的治療結果,且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影響患者的健康觀念。
總之,對於下背痛患者,MRI 是評估軟組織結構和神經壓迫的重要工具。X光片則可能用於評估骨骼結構。應謹慎使用影像學檢查,並遵循相關指南,以避免不必要的醫療支出和潛在的負面影響。臨床醫師應根據患者的病史、身體檢查結果和危險信號來判斷是否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而不應將其作為常規篩檢工具。
<延伸閱讀:Doe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redict future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下背痛的治療方式
研究中提到了多種治療慢性下背痛的方法,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下背痛的藥物治療:
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 | 對於慢性下背痛,有證據支持短期(3個月內)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但長期效果的研究有限。 |
肌肉鬆弛劑 | 對於非特異性下背痛,肌肉鬆弛劑的效果優於安慰劑,特別適用於急性疼痛,但某些藥物如 carisoprodol 和苯二氮平類藥物,風險較高且效果不見得更好。 |
抗憂鬱藥 | 對於慢性下背痛的療效證據不一,三環抗憂鬱藥通常比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更有效。 |
鴉片類藥物 | 包括 tramadol 和 tapentadol,對於急性下背痛和對保守治療無效的慢性下背痛有效,但長期益處和優於其他非鴉片類藥物的效果仍未確定。 |
其他輔助藥物 | 加巴噴丁類藥物 (Gabapentinoids) 的效果不一。Topiramate 在一些研究中顯示出療效,但並非一線或二線治療藥物。Duloxetine 的療效與其他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藥、鴉片類藥物)相似。 |
抗生素 | 針對特定類型下背痛(Modic type 1)的研究顯示,使用抗生素可能有效,但需進一步研究。 |
下背痛注射治療:
- 硬膜外類固醇注射(ESIs):針對神經根疼痛,短期內可提供顯著效果,有些患者可能獲得更長期的緩解。然而,患有嚴重疾病、接受鴉片類藥物治療或存在心理社會功能障礙的患者,對硬膜外類固醇注射的反應較差。
- 小關節注射:雖然類固醇注射效果有限,但透過診斷性阻斷後,使用 射頻消融術 可以為選定的患者提供持久的疼痛緩解。
- 薦髂關節注射:關節內和關節外注射都只能提供短期的益處,但射頻消融術可以幫助選定的患者。
- 椎間盤注射:椎間盤內類固醇和細胞激素抑制劑的研究結果令人失望。早期研究顯示亞甲藍注射有效,但後續研究未能證實,椎間盤內電熱療法效果有限。Biacuplasty 則可能提供較好的疼痛緩解。
- 肌肉注射:局部麻醉劑、類固醇或肉毒桿菌毒素注射的效果不一,可能僅提供短期的疼痛緩解。
下背痛的物理治療
<可參考:Physical therapy approaches in the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改善下背痛的方法包括多種選擇,如步行、瑜伽和皮拉提斯等運動,能提升疼痛緩解與功能;按摩和針灸也有一定證據支持其有效性。此外,治療性超音波和脊椎推拿在臨床上常被整合至治療計劃中,有助於緩解不適並促進康復。
下背痛的心理治療:
- 認知行為療法(CBT):可改善情緒功能,可單獨或在團體中進行。
- 正念減壓療法:可以改善疼痛接受度,但對於改善疼痛強度和身體機能的效果仍不確定。
下背痛的手術:
- 脊髓減壓術:適用於有神經根症狀的患者,例如腰椎管狹窄。
- 椎間盤切除術:用於治療椎間盤突出。
- 椎間孔切開術:用於治療神經壓迫。
- 椎間盤置換術:針對椎間盤性下背痛,但其與疼痛復健相比的結果不一。
研究中也提到,選擇治療方案時,應考慮患者的偏好,這可能會影響治療的依從性。
下背痛的全方位照護建議
作為一名骨科醫師,我完全理解下背痛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危及身心健康。從臨床經驗來看,下背痛的成因多元複雜,可能源自單純的肌肉拉傷,也可能是椎間盤突出等較嚴重問題的警訊。因此,及早就醫診斷、找出病因至關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顯示超過80%的下背痛患者在接受適當治療後能獲得改善。關鍵在於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無論是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還是手術介入,都需要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評估。同時,預防勝於治療,保持正確坐姿、適度運動、避免久坐等生活習慣的調整,對於預防下背痛的復發具有重要意義。
<延伸閱讀:What low back pain is and why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記住,下背痛不是必須忍受的宿命。透過專業醫療評估、個人化治療方案,再配合適當的生活習慣調整,大多數患者都能重拾健康生活。
如果您正在困擾下背痛問題,建議及早尋求陳鈺泓醫師協助,找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