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30 日 上午 4:40
首頁主題區家人得水腦症怎麼辦?症狀識...

家人得水腦症怎麼辦?症狀識別、診斷、手術治療完整解答

放大/縮小文字
水腦症症狀識別、診斷、手術治療完整解答

什麼是水腦症?

水腦症俗稱腦積水,是因為腦脊髓液異常積聚在腦部,導致腦室擴大壓迫腦組織的疾病。

水腦症就像大腦裡的「水災」。我們的大腦和脊髓都浸泡在一種叫做「腦脊髓液」的透明液體中,這種液體俗稱「龍骨水」。正常情況下,腦脊髓液會不斷製造、流動和吸收,維持動態平衡。但當這個平衡被破壞時,液體就會異常積聚,造成腦室擴大、壓迫腦組織,就是水腦症。這種疾病在65歲以上長者中發生率約0.5%。

腦脊髓液的重要功能

  1. 保護作用: 像水床一樣緩衝外力撞擊,保護脆弱的大腦和脊髓
  2. 營養運送: 負責運送營養物質,供給腦部組織所需
  3. 廢物清除: 帶走腦部代謝產生的廢物
  4. 壓力調節: 維持適當的顱內壓力

水腦症的種類與成因

水腦症依照腦脊髓液流通狀態分為阻塞型和交通型兩大類,成因和治療方式不同。

了解水腦症的分類對選擇治療方式很重要。就像水管問題一樣,有些是管道被堵住了,有些是水龍頭開太大或排水孔太小。不同的原因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法,這也是為什麼正確診斷如此重要。

阻塞型水腦症

腦脊髓液的循環通道被「堵住」,導致液體積聚。

常見原因:

  1. 腦瘤: 腫瘤壓迫或阻塞循環通道
  2. 腦出血: 血塊阻塞腦脊髓液流動
  3. 先天異常: 大腦導水管狹窄或閉鎖
  4. 感染後遺症: 腦膜炎後造成的疤痕阻塞

治療重點: 需要移除阻塞或建立新的流通路徑

交通型水腦症

腦脊髓液循環通道本身通暢,但「製造過多或吸收太慢」。

常見原因:

  1. 老化過程: 吸收功能自然退化
  2. 腦出血後遺症: 影響吸收功能
  3. 腦膜炎後遺症: 破壞吸收結構
  4. 腦瘤: 影響液體製造或吸收平衡

治療重點: 需要建立人工引流系統

不同年齡的水腦症症狀

水腦症在不同年齡層的表現差異很大,需要分別了解才能及早發現。

年齡是影響水腦症症狀表現的重要因素。嬰兒因為頭骨尚未閉合,症狀較明顯;兒童和成人因為頭骨固定,症狀可能較隱匿;老年人的症狀則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及早發現問題。

嬰兒期水腦症(0-2歲)

嬰兒期症狀發展迅速且較明顯,主要與頭骨尚未閉合有關。

典型症狀:

  1. 頭部異常增大: 頭圍明顯大於同齡嬰兒
  2. 前囟門膨出: 頭頂軟處明顯凸起或隆起
  3. 顱骨縫線分離: 頭骨接縫處分開
  4. 頭皮靜脈明顯: 因為顱內壓升高
  5. 哭聲尖銳: 哭聲變得高頻刺耳
  6. 落日眼: 眼睛向下轉,露出過多白眼球

兒童期水腦症(2-18歲)

兒童頭骨已較固定,症狀可能較隱匿但仍有特徵性表現。

主要症狀:

  1. 頭痛: 持續性脹痛,常伴隨噁心嘔吐
  2. 視力問題: 視力模糊、複視甚至失明
  3. 運動障礙: 肢體僵硬、動作不協調
  4. 智力影響: 學習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5. 尿失禁: 膀胱控制功能受影響
  6. 行為改變: 易怒、焦躁或過度話多

成人水腦症

成人水腦症依發病速度分為急性和慢性,症狀表現截然不同。

急性水腦症(數天內發生):

  • 劇烈頭痛伴隨噁心嘔吐
  • 意識改變、反應遲鈍
  • 視力模糊或複視
  • 嚴重時可能昏迷

慢性水腦症(數月至數年):

  • 記憶力減退、反應變慢
  • 走路不穩、步態異常
  • 尿失禁(從頻尿到完全失禁)
  • 常被誤診為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

常壓性水腦症(NPH)

常壓性水腦症是最常見的老年水腦症,有典型的三大症狀,被稱為「可逆的失智」。

常壓性水腦症(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NPH)是交通型水腦症的特殊類型,主要發生在60歲以上長者。雖然名為「常壓」,但顱內壓力仍會間歇性升高。最重要的是,這種疾病透過適當治療有機會大幅改善,因此被稱為「可逆的失智症」。

NPH的典型三症狀

記憶口訣:「濕、呆、拐」

「濕」- 尿失禁從頻尿、急尿開始逐漸發展到完全失禁通常是最晚出現的症狀
「呆」- 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減退、反應變慢注意力不集中、判斷力下降類似失智症但可以改善
「拐」- 步態不穩走路步伐變小、腳抬不高轉身困難、容易跌倒通常是最早出現的症狀

NPH與失智症的區別

  • NPH: 步態問題較早出現,透過手術可能改善
  • 失智症: 認知問題較早出現,目前無法根治
  • 關鍵差異: NPH是「可逆的」,失智症通常不可逆

水腦症的診斷方式

診斷水腦症需要結合臨床症狀、影像檢查和功能測試,確保準確診斷。

正確診斷水腦症需要多方面的評估。就像偵探辦案一樣,醫師需要從症狀、檢查結果和測試反應中找出線索,確定診斷並評估治療的可能效果。這個過程對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非常重要。

臨床評估

病史詢問:

  • 症狀出現時間和進展速度
  • 過去是否有腦部外傷、中風、感染
  • 家族病史和用藥情況

理學檢查:

  • 成人:評估步態、平衡、認知功能
  • 嬰兒:測量頭圍、檢查前囟門

影像學檢查

  1. 電腦斷層(CT):
    • 快速檢查,可立即看出腦室擴大
    • 適合急性症狀的初步診斷
  2. 磁振造影(MRI):
    • 診斷的黃金標準
    • 提供最詳細的腦部影像
    • 可找出水腦症的根本原因
  3. 腦部超音波:
    • 專用於前囟門未關閉的嬰兒
    • 無輻射、安全監測腦室變化

功能測試

腦脊髓液放液測試(CSF Tap Test):

  • 診斷NPH的關鍵測試
  • 抽取30-50毫升腦脊髓液
  • 觀察步態或認知是否改善
  • 預測手術治療效果

神經外科手術治療

水腦症的主要治療方式是神經外科手術,目標是恢復腦脊髓液的正常流動。

藥物治療對水腦症效果有限,手術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現代神經外科提供多種手術選擇,從傳統的引流手術到微創的內視鏡手術。選擇哪種手術需要考慮患者年齡、水腦症類型、身體狀況等多個因素。

腦室腹腔引流術(VP Shunt)

最常見的水腦症手術,將多餘腦脊髓液引流到腹腔吸收。

手術方式:

  • 在頭骨鑽一個小洞,將引流管一端放入腦室
  • 另一端經皮下通道穿過頸部、胸部到腹腔
  • 植入壓力閥門控制引流量

適用範圍: 各種類型的水腦症

優點: 技術成熟、效果穩定、腹腔吸收空間大

引流系統選擇

固定式引流系統(健保給付):

  • 壓力值固定,無法調整
  • 如需改變壓力需再次手術
  • 適合病情單純穩定的患者

可調式引流系統(健保給付,除特定的抗虹吸或核磁共振相容引流系統):

  • 可在體外調整壓力設定
  • 避免因壓力不適而再次手術
  • 適合病情複雜或年幼患者

其他手術選擇

腦室心房引流術(VA Shunt):

  • 引流管末端放置在心臟右心房
  • 適合腹腔有感染或多次手術的患者

腰椎腹腔引流術(LP Shunt):

  • 無需開顱,從腰椎放置引流管
  • 適用於交通型水腦症(如NPH)

內視鏡第三腦室造口術(ETV):

  • 微創手術,在第三腦室開一個小孔
  • 創造天然的繞道,無需植入物
  • 適用於阻塞型水腦症

手術風險與併發症

常見風險:

  • 感染(約1-5%)
  • 出血或血腫
  • 引流管阻塞或移位
  • 過度引流造成頭痛

長期併發症:

  • 引流系統老化需更換
  • 引流管斷裂或故障

術後照護與注意事項

手術成功只是治療的開始,良好的術後照護對恢復效果至關重要。

水腦症手術後的照護包括急性期的傷口護理、長期的引流系統保護,以及復健訓練。家屬的參與和正確的照護知識對患者恢復有很大幫助。了解注意事項可以避免併發症,確保治療效果。

住院期間照護

姿勢管理:

  • 平躺或向未開刀側側躺
  • 床頭抬高30度減輕腦壓
  • 避免突然坐起或快速轉身
  • 每1-2小時翻身預防壓瘡

傷口護理:

  • 保持傷口乾燥清潔
  • 術後約7天拆線
  • 避免碰觸或弄濕傷口

飲食注意:

  • 術後穩定後才能進食
  • 先試喝水,無嘔吐再進食
  • 可正常飲食,無特殊限制

出院後居家照護

引流系統保護:

  • 可在皮下觸摸到管路但勿擠壓
  • 避免撞擊頭部、頸部、腹部
  • 引流管是終身植入物需小心保護

活動建議:

  • 可進行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
  • 避免過度激烈的運動
  • 避免可能撞擊的活動

用藥提醒:

  • 按醫師指示服用抗癲癇藥物
  • 不可自行減量或停藥
  • 避免與牛奶同時服用某些藥物

緊急狀況處理

立即就醫的警訊:

  • 發燒超過38°C
  • 劇烈頭痛或持續嘔吐
  • 意識改變、嗜睡
  • 引流管路徑出現紅腫熱痛
  • 癲癇發作

癲癇發作處理:

  • 保持冷靜,記錄發作時間
  • 清除周圍危險物品
  • 讓患者側躺,保持呼吸道通暢
  • 不要強行約束或放東西入口中

水腦症常見問答 QA

Q1:水腦症會好嗎?壽命會受影響嗎?

水腦症是可以治療改善的疾病。透過適當的神經外科手術,大部分患者都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常壓性水腦症甚至被稱為「可逆的失智」,及時治療後生活品質可以明顯改善。壽命主要取決於治療時機和併發症控制。但水腦症患者通常亦為年紀較長者,其退化性腦部疾病或脊椎問題,也會影響認知及行走狀況,所以對於整體臨床狀況,不能對「單純改善水腦」有太高的期待,需要臨床醫師完整評估。

Q2:引流管需要終身使用嗎?會不會壞掉?

引流系統通常需要終身使用,但現代材質很耐用,可以使用數十年。引流管確實可能因為阻塞、感染或老化而需要更換,但這是例行的神經外科手術。定期追蹤檢查可以及早發現問題。

Q3:手術後多久可以恢復正常生活?

大部分患者術後1-2週可以出院,1個月內可以恢復日常活動。症狀改善的時間因人而異,有些患者幾週內就有明顯改善,有些需要數個月。重要的是要耐心配合復健和定期追蹤。

Q4:老人水腦症容易被誤診嗎?

是的,常壓性水腦症的症狀(記憶差、走路不穩、尿失禁)很容易被誤認為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關鍵差異是水腦症通常步態問題較早出現,且透過腦脊髓液放液測試可以評估改善可能性。有疑慮時建議尋求神經外科評估。

Q5:嬰兒水腦症會影響智力發展嗎?

及早診斷和治療的嬰兒水腦症,智力發展通常可以接近正常。延遲治療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現代手術技術安全性高,大部分嬰兒都能獲得良好預後。關鍵是要密切追蹤頭圍變化,及早發現問題。

Q6:可以預防水腦症嗎?

大部分水腦症難以預防,因為多數是先天異常或疾病後遺症。但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降低風險:預防頭部外傷、及時治療腦部感染、控制高血壓減少腦出血風險、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腦瘤等。

總結與建議

水腦症雖然聽起來嚴重,但其實是可以有效治療的神經外科疾病。現代手術技術已相當成熟,大部分患者都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重要的是要了解不同年齡層的症狀表現,及早發現並尋求專業診斷。特別是老年人的常壓性水腦症,常被誤認為失智症,但透過神經外科治療有機會大幅改善。如果您或家人出現疑似水腦症的症狀,請盡快就醫檢查。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加上良好的術後照護,患者依然可以享有高品質的生活。

若症狀持續不見改善,建議儘早諮詢謝炳賢醫師,獲得適當的治療與建議!

延伸閱讀
謝炳賢 醫師
謝炳賢 醫師
宜蘭陽明交大附醫 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在醫師工作上重視細節、一絲不苟,脫下醫師袍之後是一個熱愛新奇刺激事物、動靜皆宜的大男孩。喜歡衝浪、聽電子音樂、有時也會打電動、下廚做菜。在朋友們養了三隻貓的年紀,我養了三個小孩,大家都說我是真勇者。最喜歡的顏色是桃紅色。 經歷節錄: • 宜蘭陽大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 前雙和醫院住院醫師/總醫師 • 圍棋業餘一段 專精領域: •頸椎、腰椎 •微創手術 •腦震盪 •腦中風 •坐骨神經痛 •下背痛

焦點專題

最新文章

最新影音